HOME 展覽

未來體:晶裂態

人們習慣把情感與回憶安放在物品裡,使用痕跡如同活過的證明。現場以一座如石棺的展示櫃,收納奶奶一生累積的私人物品,堆疊成人形;貼附其上的微型裝置持續取樣與演算,讓證據化作微弱而穩定的「呼吸」。背牆影像以片段重組出既陌生又熟悉的整體印象,並在網路世界延伸、生長。這是一場「如何不忘」的試驗:私人回憶與演算法、資料與影像在晶裂之間嵌合,生成一種新的存在方式。或許我們早已如此——把回憶外包給雲端,把日常交付給鏡頭;當資料持續以自己的節律呼吸,「她」也得以在晶裂之間延續。

VIEW MORE

非碳基植物學

本作品以自然界生物的基本構成與生長構造為發展理念,企圖將人為科技作為生物生長與活動機制的單元、並實現其群集行為,呈現出無機自然、有機行為的不確定性與生物樣態。本作品試圖創造異自然環境下的新物種,由兩種截然不同的機制構成,一半是機械組織、一半是軟性氣囊組織,分別以機構連桿呈現宛如珊瑚的捕食觸手、以氣囊和氣路的軟性皮膚呈現葉片開合的有機運動。並透過多種感測器捕捉環境資訊,藉以創造仿生的群體互動,目標為創造可互動的異自然情境。

VIEW MORE

異生命的演繹

史萊姆黏液雕塑是由黏液氣胞組成,這些氣胞的體積隨著包覆的空氣而脹大,並在成長的過程中交互競爭,融合並破裂,這些個體之間的行為集體形塑出了一個動態形體。本創作靈感來自多細胞生物的形體構成方式,從微觀的角度,生物體內無數的細胞不斷分裂、成長與消亡。無數的相似個體集體組成了生命的外在輪廓。有如生物的基因,作品的內部結構與進氣參數決定了氣胞何時生成及何處生成。最終,每組參數形塑了每個黏液雕塑的獨特型態。

VIEW MORE

數據桃花源:共生桃花源

這次設計的方向以基因重組、新生命為主,以桃園的市花作為發想,希望做出以機器加入仿生概念的現代版桃花源。桃花源一詞,出自陶淵明詩《桃花源詩並序》,採用其中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積極意義。桃園,作為一個歷史悠久且充滿生機的城市,既擁有濃厚的傳統文化,又展現出現代化的發展,自然與人文之間找到和諧的平衡。
桃花作為桃園的市花,不僅是自然景觀的象徵,更代表了當地居民對希望與繁榮的向往。每當桃花綻放,整個桃園便沉浸在一片浪漫的粉紅色氛圍中,這份生命力與當地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緊密相連。這次設計將桃花的生命力與象徵意涵融入其中,並以自然元素的呈現,展現出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桃花源。
希望觀者走進這個花園,可以放慢腳步並靠近花叢,在互動的過程中,花朵慢慢打開,顏色逐漸變成暖色光,營造出桃花盛開的生命感。現代版桃花源不再是逃避現實的封閉之地,而是一片讓人回歸平靜、感受自然能量與科技共存的地方,以象徵「自然與未來」的方式重現,桃花源的夢幻意境。

VIEW MORE

數據桃花源:數據洪流

聚焦於「現代社會中的自我與資訊的關聯」。通過賽博格化的鳥類與充滿現代科技符號的鳥籠,反映了當今人類在數位時代中的角色與處境。鳥籠象徵著我們被資訊包圍、被數據所束縛的狀態,彷彿在無形中我們的行為與認知被操控和制約,眼睛變為螢幕播放的影像,暗示對外界信息的接受方式不再是純粹的感官體驗,而是過濾、被篩選和編輯過的虛擬資訊,這種資訊的洪流甚至讓我們的自我認知變得模糊與癱瘓。揭示現代人類與數字世界、資訊洪流之間的密切關聯帶來的自我疏離和失控感,警示著我們忽略了自我意識的價值與真實感知的喪失。

VIEW MORE

機器人的日常消遣

《機器人的日常消遣》是一件AR互動影像裝置,以幽默與荒誕探討人工智慧在日常中的角色。機器人雖具精密邏輯與強大運算力,卻在面對生活瑣事時顯露出出人意料的反應。本作描繪一個試圖理解人類生活方式的機器人,在重複日常中產生荒謬而詼諧的行為。

透過影像敘事,作品將機器人的行為推向極端,從嚴謹的演算邏輯轉化為近似人類的幽默思維,甚至生成無意義卻充滿趣味的舉動。此種重新想像顛覆了科技冷峻的刻板印象,同時映照高度自動化時代中人類行為的荒誕。當我們追求智慧化與效率時,是否也逐漸機械化?而當機器開始展現幽默,它們是否正獲得某種「人性」?

VIEW MORE

念生花境

《念生花境 Hello Bloom》結合AI生成與腦波感應技術,探索人類意念與數位世界的連結。觀眾配戴腦波儀,思緒與情感即被AI轉化為獨特的數位花卉,每朵花的形態與色彩皆由腦波驅動,象徵「意念即創造」。花卉可儲存於數位空間形成「腦波花園」,成為情感與思緒的視覺化生命體。作品預示未來人類可透過意念塑造世界,在科技與自然共存的時代開啟全新的人機互動。

VIEW MORE

人工子宮診所

在一個人口高齡化、人工子宮普及的未來,本作邀請觀眾以高齡公民的身分參與,想像一個老人也能生育的時代——同時質疑孤獨如何可能被利用。
透過三段影像——含有 AI 偏見檢測的診所指引、三位訪客的劇場表演,以及高齡父母的角色扮演——作品探討了生育、家庭與社會規範。
它提出疑問:一個免於政治與經濟影響的人工子宮該如何存在?作品並非描繪反烏托邦,而是勾勒一種平行服務,挑戰年齡、健康與性別的界限。特別感謝作家、導演、演員,同時也是劇團「Zeitaku Binbō」創辦人的山田由梨,自計畫伊始便參與其中,並引領其戲劇性的呈現方式。

VIEW MORE

我們一同旅行

《We Travel Together》是一部單頻道高清錄像作品,延續了藝術家 Patricia Piccinini 對「關懷」(care)主題的長期探索。影片講述一位年輕女孩與一隻奇特混種生物之間建立起深厚情感連結的故事,兩者在森林、草地與沙地等自然場景中互動,展現出親密、信任與互相照顧的情感,挑戰觀眾對「他者」與「異質生命」的既定印象。
Piccinini 的創作融合科學、自然與藝術,透過打造既熟悉又奇幻的混種生物形象,模糊人類、動物與科技製造物之間的界線,觸發對生命定義的再思考。作品邀請觀眾以同理心觀看不同生命形式,並思索在生物科技與基因工程快速發展的時代,人類如何重新建構與自然及科技共存的關係。
《We Travel Together》不僅是一部視覺敘事,更是一場情感經驗,呈現出跨物種共生的溫柔想像,並鼓勵觀者以開放態度擁抱生命的多樣性與未來演化的可能。

VIEW MORE

存在結構

《存在結構》 是一場探索與詮釋安東尼.高第(Antonio Gaudí)創作實踐及巴特略之家(Casa Batlló)中無數靈感的作品。此計畫以建築立面投影為形式,於 2024 年間展演。其目的在於營造一種沉浸式體驗,邀請觀者思索自然形態的深邃之美,以及它們對人類創造力持續不斷的影響。

作品將科技創新與高第的革命性建築手法進行對照,運用新技術回應巴特略之家外立面及內部結構中自然啟發的造型、靈感來源、紋理與美學(其中包括與巴塞隆納超級電腦中心的合作)。藉由對立面的精細 3D 掃描,建築的細節與地形被重新賦予生命,讓建築中可見與隱藏的面向得以浮現。影像的演進進一步受到對高第至關重要的自然靈感與現象所影響。

此視覺作品搭配由 Robert M. Thomas 創作的原創配樂,結合演算法作曲,並由當地音樂家詮釋,包括管風琴家 Juan de la Rubia 以及 Cosmos 弦樂四重奏,並於加泰隆尼亞音樂宮(Palau de la Música Catalana)錄製完成。

VIEW MORE

TAIWAN NEWTYPE

連續11年,台灣人身處於假訊息第一名的國家,在平台分眾、多元資訊、新型詐騙、直播與AI應用變化下,身為台灣人該如何判別正確的資訊?新世代的台灣人,又該如何做選擇?

在此數位互動遊戲中,玩家化身為游標,穿梭於虛實的空間裡,在接受與擊破假訊息中生存,於各種符號中,找出想理解的訊息。

遊戲操作:
1. 操控滑鼠與鍵盤,用游標來移動及選擇。
2. 滑鼠左鍵是攻擊,滾輪為調整速度。
3. 紅色為假訊息、綠色為真
4. 當達到100%時即可以過關

VIEW MORE

複皮

是什麼讓一個人,得以以自己的身份存在呢?
DNA /記憶/名字?
還是在驗證碼圖靈測試時選對圖片?
古本《畫皮》中有隻妖,取皮畫形,一張張人樣的皮穿上,搖身一變,從妖變成了人,混入群眾。
人對於自身的認知,會因為跟外界的關係、與事物的聯繫有所動搖,逐字改變明確定義的概念;或許存在的條件,並不體現在肉體的邊界,而在每一次被他人認出、或被誤認時才浮現,是不斷提交證明的義務。
妖與皮的故事,撬開身份與外形之間的裂縫;感測與辨識系統的歷程經驗,也將「人」懸置於模糊之中,不斷在偵測、辨識、協定之間被重新界定。

VIEW MORE

The LUMI

《The LUMI》是一套以光為核心語言、融合科技與自然想像的沉浸式互動作品。
「LUMI」源自 luminous,代表一種人造光能生命體,透過模擬其光脈律動,觀眾能在其中參與、連結與共鳴。
作品以「生命之樹」為象徵中樞,現場架設動態捕捉系統與手持無線燈光裝置「LUMO」,觀眾的行為與節奏將即時影響燈光、聲音與視覺變化。
透過分段式敘事結構——相遇、覺醒、轉化、回歸——觀眾不再是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參與循環的一份子,讓每一次現場互動都成為 LUMI 系統內部的一次生長與變異。

VIEW MORE

精緻飛蟲

凝視異界: 白楊之眼與數位生命的詩意邂逅
一片雪白靜謐的森林中,潛藏著人類文明殘留下來的另類遺世生物。
當手機瞥過白楊木瞠瞠的眼穴,觀眾將驚訝地發現奇幻的精緻飛蟲,
在空中冉冉漂浮,這些充滿魔力的生物彷彿從超現實的夢境中甦醒 !
原是些微不足道的碎片,卻再次被活化蛻變為元宇宙中的精緻飛蟲 ;
靈感源自精緻屍骸的多人腦創作手法,是一場詩意交會的共創成果,
試圖突破可能性的邊際,並揭示我們自身想像力中未曾探索的世界 !

在未來的千禧年,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又將走向何方呢?
白楊林靜靜佇立,雪白如霜的肌理及深邃如井的眼孔,
自始至終便無聲地訴說著一種冷冽、無溫的生命狀態。
這些被視為無用的木材,因無其經濟價值而得以倖存,
成為精緻飛蟲的庇護所,象徵著殘渣之中的生命奇蹟 !
觀者初入其境見空無一物,然透過手機之眼赫然發現—
實體空間竟潛藏巨大飛蟲,現實的空、虛擬的滿交疊,
驚艷與錯愕感並至,正是擴增實境最迷人的魅力所在 !

VIEW MORE

幻視

AI科技是如此騷動的活靈活現,而我自己是如此驚人的無法辨識現今的影像工業已發展至成熟擬像,不再需要笨拙的機具,也不再需要親受性的人為操作,它早已依循這數據指令的形構 展現出以假亂真的表象。在這發光的銀幕裡,想像超越了真實,陳述著不存在我們現今生活狀態的任何可能。而去對於未來的發想、對於過去的再生,已無所遁形而創造出一個共同的價值。

銀幕電源關閉時,方才發生什們麼事?人機的相對位置,似乎隨著這一抹消失的光芒,漆黑、殞落,留下只是腦海裡角色在劇本中所發生的故事,與視覺暫留對於方才光線刺激後的殘影。

VIEW MORE

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
按一下「全部接受」,代表您允許我們置放 Cookie 來提升您在本網站上的使用體驗、協助我們分析網站效能和使用狀況,以及讓我們投放相關聯的行銷內容。您可以在下方管理 Cookie 設定。 按一下「確認」即代表您同意採用目前的設定。

管理Cookies

隱私權偏好設定中心

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
按一下「全部接受」,代表您允許我們置放 Cookie 來提升您在本網站上的使用體驗、協助我們分析網站效能和使用狀況,以及讓我們投放相關聯的行銷內容。您可以在下方管理 Cookie 設定。 按一下「確認」即代表您同意採用目前的設定。

管理同意設定

必要的Cookie

一律啟用

網站運行離不開這些 Cookie 且您不能在系統中將其關閉。通常僅根據您所做出的操作(即服務請求)來設置這些 Cookie,如設置隱私偏好、登錄或填充表格。您可以將您的瀏覽器設置為阻止或向您提示這些 Cookie,但可能會導致某些網站功能無法工作。